臺灣意象-帝國眼中的臺灣風物

  • 2022/09/30(周五) 12:00(+0800) ~ 2023/05/31(周三) 17:00(+0800) ( iCal/Outlook, Google 日曆 )
  • 臺灣客家文化館-第四特展區 / 苗栗縣銅鑼鄉九湖村銅科南路6號
  • 11 / 500
  •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聯絡主辦單位

《關於本展》

   十七世紀以來,諸多帝國勢力就從其立場認識臺灣。本展覽透過這些帝國所製作的地圖、所特別舉出的物產,以兩條不同軸線的歷史進程,來探索臺灣。第一個軸線是「帝國的凝視」,從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、大清國到大日本帝國,它們是如何從帝國治理的角度來探索臺灣的地理和風土。

第二條軸線是「在地的動能」,居住於臺灣的本地人,在歷經不同帝國的統治後,逐漸形成臺灣人的共同意識,發展出論述與描述自己的方式。

乾隆臺灣輿圖(局部) 作者不詳 18世紀中葉

▲乾隆臺灣輿圖(局部) 作者不詳 18世紀中葉
46X667公分 (原作尺寸) 國立故宮博物院 提供

 

《展區介紹》

單元一 圖像臺灣

    從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、大清國、大日本帝國等不同政權繪製的臺灣及周邊海域地圖, 可以看出十七世紀以後臺灣面貌的變化。若從地理或地質時間的觀點來看,

這幾百年間,臺灣可能沒有太大的變化。但從地圖繪製與人文地理的角度來觀察,臺灣的樣貌卻有多次不同的翻轉。儘管清領時期已經引進了西洋近代地圖的繪製技術,但清帝國統治臺灣期間所繪製的多幅地圖,仍採寫意的風格。

這些清帝國的地圖中繪上了土牛線、塘汛、聚落、官署等標記,具有強烈的行政實用色彩。

  日治時代,以近代的科學測繪為基礎,發展出更多風格、功能多樣的地圖,如行政圖、鳥瞰圖、交通線路圖等。它們視覺性地呈現了殖民政府對臺灣空間、資源的掌控,表現其治理的績效。但是,殖民政府所建立的交通網與治理效果,也讓臺灣人產生一體意識,以往各自據地為居的島民們,逐漸有了以全島為單位的一體感。

3D 文物互動裝置

▲3D 文物互動裝置
清 十八至十九世紀 剔彩柿子盒
西元18-19 世紀
12.4 X18.6 公分 (原作尺寸)
國立故宮博物院 提供

單元二 物產臺灣

  哪些是值得向外國朋友介紹的臺灣物產呢?

  對於這個問題,不同時代的臺灣人,一定會有完全不同的答案。臺灣在不同時期的技術程度、對外貿易,以及生態環境等種種因素,都影響當時的開發和生產。十七世紀初年遍地的鹿群,在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來到臺灣大肆收購鹿皮外銷之後,數量銳減。清領時期,隨著大量的移民入墾,臺灣西部的土地逐漸被開發為農田,溫暖潮濕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地,孕育出豐富多樣的物產,包括與客家息息相關的茶、樟腦…等產業。1895年大日本帝國殖民臺灣以後,帶著現代化的開發與治理技術,讓臺灣的作物生產進入了另一個階段。

清乾隆 宮中檔奏摺 〈奏報雙冬早稻二麥收成分數及雨水米價情形〉
▲清乾隆 宮中檔奏摺 〈奏報雙冬早稻二麥收成分數及雨水米價情形〉
作者:金蟾桂 西元1781年22.5x10公分(原作尺寸)
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

臺灣客家文化館-第四特展區 / 苗栗縣銅鑼鄉九湖村銅科南路6號

活動票券

票種 販售時間 售價
免費參觀

2022/09/21 09:00(+0800) ~ 2023/03/31 16:50(+0800) 結束販售
  • 免費
下一步